📢 Gate广场独家活动: #PUBLIC创作大赛# 正式开启!
参与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 PublicAI (PUBLIC),并在 Gate广场发布你的原创内容,即有机会瓜分 4,000 枚 $PUBLIC 奖励池!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8日 10:00 – 2025年8月22日 16:00 (UTC)
📌 参与方式
在 Gate广场发布与 PublicAI (PUBLIC) 或当前 Launchpool 活动相关的原创内容
内容需不少于 100 字(可为分析、教程、创意图文、测评等)
添加话题: #PUBLIC创作大赛#
帖子需附带 Launchpool 参与截图(如质押记录、领取页面等)
🏆 奖励设置(总计 4,000 枚 $PUBLIC)
🥇 一等奖(1名):1,500 $PUBLIC
🥈 二等奖(3名):每人 500 $PUBLIC
🥉 三等奖(5名):每人 200 $PUBLIC
📋 评选标准
内容质量(相关性、清晰度、创意性)
互动热度(点赞、评论)
含有 Launchpool 参与截图的帖子将优先考虑
📄 注意事项
所有内容须为原创,严禁抄袭或虚假互动
获奖用户需完成 Gate广场实名认证
Gate 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新加坡DTSP框架重塑Web3格局 数字资产监管全面收紧
新加坡加密监管转向:DTSP框架下的Web3格局重塑
概述
新加坡曾因其灵活的监管环境吸引了大量Web3企业,被誉为"亚洲的特拉华"。然而,空壳公司激增以及一些高调公司的崩溃暴露了监管漏洞。为应对这些问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计划于2025年实施数字Token服务提供商(DTSP)框架。这一举措将要求所有在新加坡提供数字资产服务的公司必须获得许可,仅注册公司将不再足以开展数字资产业务。
新加坡继续支持创新,但同时大幅加强了监管力度,要求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并提高合规性。这意味着新加坡的Web3公司需要发展实质性运营能力或考虑迁移至其他司法管辖区。
新加坡监管环境的演变
新加坡长期以来因其明确的法规、低税率和快速注册流程吸引全球企业。这种环境也自然成为Web3公司的理想选择。MAS早期认识到加密货币的潜力,主动制定监管框架,为Web3公司在现有体系内运作创造了空间。
然而,近期新加坡的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MAS逐渐收紧监管标准并修订框架。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超过500份许可证申请中,批准率不到10%。这表明MAS显著提高了审批标准,并在有限的监管资源下采取了更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
DTSP框架:背景与变化
监管收紧的原因
新加坡早期通过灵活的法规吸引了大量Web3公司。然而,"空壳公司"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企业在新加坡注册实体,但实际运营在海外,利用《支付服务法》(PSA)的监管漏洞。PSA仅要求为新加坡用户提供服务的公司获得许可,一些公司通过海外运营规避了这一要求。
这种结构使得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执法变得困难。某些高调公司的倒闭进一步暴露了这些问题,损害了新加坡的监管信誉。MAS决定采取行动,堵住这些监管漏洞。
DTSP法规的主要变化
DTSP框架将于2025年6月30日生效,是《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SMA 2022)的一部分。新法规要求所有以新加坡为运营基地或在新加坡开展业务的数字资产公司均须获得许可,无论其用户位于何处。这直接针对了之前的监管规避行为。
MAS明确表示,不会向没有实质业务的公司发放许可。未能满足要求的公司必须在2025年6月30日前停止运营。这标志着新加坡向以信任为中心的数字金融中心长期转型。
DTSP框架下的监管范围扩大
DTSP框架要求在新加坡运营的数字Token服务提供商遵守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新规将许多此前未受监管的业务类型纳入监管范围,包括:
MAS的判断标准明确:活动是否在新加坡发生?是否具有商业性质?
这些变化不仅扩大了监管范围,还要求运营商具备实质性运营能力,包括AML、CFT、技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企业需要评估其在新加坡的活动是否受监管,以及是否能在新框架下维持业务。
总结与展望
新加坡的DTSP法规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加密行业态度的转变。这一改革不仅是简单的监管收紧,而是要求以新加坡为实际业务基地的实体承担明确责任。框架从开放的实验空间转向仅支持符合严格监管标准的运营商。
这一变化意味着运营商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其在新加坡的运营模式。无法满足新监管标准的公司可能需要考虑调整运营框架或迁移业务基地。香港、阿布扎比和迪拜等地正以不同方式发展加密监管框架,可能成为部分公司的替代选择。
然而,这些司法管辖区同样要求服务提供商取得许可,涉及资本要求、反洗钱标准和运营实质性规则。因此,公司应将迁移视为战略决策,而非简单的监管规避,需综合考虑监管强度、监管方式和运营成本。
新加坡的新监管框架可能短期内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但也表明市场将围绕具备足够责任感和透明度的运营商进行重构。该体系的有效性将取决于这些结构性变化是否可持续且一致。未来机构与市场的互动将决定新加坡能否继续被认可为稳定可靠的商业环境。